革校企合作培养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罗晓燕,刘宏伟,任福正,唐谟,宋恭华(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200237)企业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学院是如何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和实施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构建合理的校企深度合作的工程教育模式,为培养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奠定基础的。
卓越工程师;制药工程;校企合作;工程教育罗晓燕(1968-),女,副教授,博士。
资助项目:2012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培养制药工程卓越工程人才”
国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培养适合工业界需求的合格工程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项重大改革。我校制药工程专业首批入选该计划,我们希望能以此作为本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提高本专业工程教育质量,切实提高本科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现行的新版GMP的严格规定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本文拟就年多来校企合作进行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探讨。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在传承已有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依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资源、产学研一体化成果转换平台、与企业的长期良好合作关系及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的经验积累,融合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环节,探索特色鲜明的高等制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
制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掌握药品开发和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研究方法和技能以及生产管理知识,能从事医药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和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经济观念、环保意识、团结求实作风和应变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针对制药工程的专业特点,选定合适的合作企业,考察合作企业的条件包括:是否具有原料药生产车间、制剂车间,生产车间是否符合新版GMP要求,企业是否处于上海市及周边地区;企业的文化、现有用人机制;企业自身技术力量等。
本着自愿协作、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的原则,我校已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及科研开发等方面与些企业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现有制药工程本科教学实习基地有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扬子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迪赛诺医药投资有限公司等。
三、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我校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该公司已首批入选,国家已下拨200万建设经费。公司已成立领导小组,学院与公司就中心的建设工作共同进行了多次的探讨,初步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公司从源头参与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承担学生的讲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四、共同制定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计划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尚属首次,意义深远、任重道远,企业专家和学科专业教授共同组成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现代制药发展要求和企业历来对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经验和管理机制,共同明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目标及计划。
我们本着“学生自愿、组织选拔、共同发展”的理念来落实“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根据双方培养“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的标准和工作要求,学院与企业共同从2010级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药学专业的学生中通过自愿报名、面试、心理测评等形式,选拔了31位学生参加首批“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班,实行3+1学习模式。
五、校企通过深度合作构建了合理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校企之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探索厚基础、强实践、素质高、上手快的制药工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洪同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现行的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有些脱节。我们通过校企的深入合作,对已有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整合和优化,以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课程体系设计以国际制药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药学、化学、生物与工程学进行交叉融合,突出基础科学与工程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整合现代GMP规范下的制药工程相关学科知识,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的相互交叉,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课程体系设置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践环节、改进实践内容及教学方式,学生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一年,如采用项目教学法增加了三门相互关联的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专业实验内容设置上扩大了开放性实验比重,激发了学生自我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实习内容方面由注重原料药的前期生产,增加对后续的精烘包部分及成品药的生产实习,使学生对药品的生产有个完整的认识,能深刻领悟到药品的特殊性,同时也适应于目前制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论文选题方面减少理论研究型的课题,增加应用型的课题。
校企共建,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企业加强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可收集丰富的教学案例,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及时地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现代企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由企业推荐的技术专家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为加强和提升学校教师学术、技术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教学、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鼓励和推进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前往企业实际部门参与研发、工作或实习,增强高校教师自觉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意识与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我校借助企业,组织我院青年教师进入基地锻炼,并通过挂职锻炼、合作培养的方式,有计划地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设计院所去定期培养,以强化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
教师挂职锻炼可选择在产品开发、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设备动力、市场分析和项目运营等方面进行阶段性挂职锻炼,企业将选派专业人员负责带教,并与校方共同做好教师挂职锻炼管理。
同时,我院聘请了许多资深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定期到我院开办专业讲座,使教师及时了解行业的*新技术及发展动态,使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行业共同发展。
学校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有计划地代培或委培公司所需的专门人才,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帮助集团股份公司解决生产技术上的一些问题并转让相关的技术;学校将优秀毕业生优先推荐给集团公司。
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及深化,采用侧重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在卓越计划试点班中,对于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制药工艺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物分析、工业药剂学、中药制药工程等,以企业为主,校内为辅,共同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共同授课;由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定期授课,把来自生产管理线的*新技术传授给学生,校内配备辅助教师,学院通过学生座谈、教师座谈等方式对外聘企业技术专家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外聘教师多交流、多沟通,使外聘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要求。
内容主要是企业文化、职业辅导、研发*新进展、药品销售、医药物流及信息系统、国内外制药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磨炼;为保障工程教育的质量,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中选拔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开展制药工程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以企业老师指导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
目前,2008级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实践环节已按卓越计划进行预演,已有22名学生在外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公司有套完备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和导师带教方案。学院从学生对制药企业GMP、GLP、GSP等法规政策、药品生产制造过程的了解,到安排学生实施轮岗实习,再到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以及*终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考核评估,都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经过企业阶段性授课、实习与实训,达到“准制药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要求。
(E)利用合作实验室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我院已和基伊埃工程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实验室,现有设备均为国际通用的先进生产设备的实验室型号。学生到基地实习的同时可到联合实验室中自己动手模仿生产流程,在实验室级别的设备上模拟生产工艺并可进行改进和创新。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的实践环节由学院与实践基地领导小组共同管理实施。学院与基地共同制订安全协议、技术保密协议、指导教师管理协议、知识产权协议,同时实践企业成立基地领导小组,将基地建设纳入企业人才发展计划中,制订实践基地管理制度。
(下转第14页)识,完善了我校全曰制工程硕士的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五、严把‘’出口“关,制订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标准为避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成为”缩小版“的工学硕士,我校制订了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标准,明确规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论文选题应有定的技术复杂性、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同时,论文还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在评价指标体系上,建立既与工学硕士不同,又与工程硕士(在职)不同的学位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工作,在”出口“上保证了论文质量。
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个新生事物,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宣传,加深导师、学生、社会和企业等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社会认可全日制工程硕士需要一个过程,相关部门要有配套措施,避免全曰制工程硕士是个缩小或简化版的工学硕士。
加快和拓宽应用型的工程博士的培养,使以培养应用性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有进一步深造的渠道。
(上接第7页)七、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企业积极性的调动如何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共同培养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肩负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如何扩大与跨国企业的合作,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是提高校企合作深度和质量的问题。对于参与培养学生的企业,国家目前尚无优惠政策。追求利润的*大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国家能否采取减免税收等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优秀人才自然是企业需求的。企业如何能使优秀的学生毕业后留下来,我们建议企业可以考虑一些激励政策,如资助学生深造。
学生到企业实践涉及安全问题和保险问题。
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这是校企双方*大的顾虑。国家需要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的保险制度。
我院今年到企业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希望国家和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接纳全日制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需要相关部门呼吁,共同做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工作。
建立全日制工程硕士评价体系,保证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要包括学校、企业、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跟踪毕业生,通过社会反馈和评价,改进和完善全曰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
(文字编辑:吴文水)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